查看原文
其他

优秀论文 | 出入:明代北京城市空间的图像学分析

梁雯 崔笑声 装饰杂志 2021-09-22


本文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暑期综合训练的教学档案。文章以图像研究为切入点,选取表现明代北京城市皇家、官宦和市井生活的四幅院体绘画为研究对象,在映射、代码和符号、场景和瞬间三个层面进行图像解析,从而展现和挖掘明代北京城市的空间格局和结构的成因,显现权力、伦理与城市空间之间的潜在关系。

  

 “把形象当作形象来直接理解是一回事,而就形象的一半性质建构思想是另外一回事。”

——[法]让-保尔·萨特《想象》


“拱北辰兮帝居,陋巩固于金汤。均万国兮会同,而适居天下之中央也。”

——[明]陈敬宗《北京赋》



一、课程介绍


课程名称:暑期综合训练

指导教师:梁雯、崔笑声

助教:彭喆、谢俊青

课上学时:60 学时

学生年级:本科二、三年级


对于北京这个城市来说,政治性和仪式性是两个重要特征。通常我们会将其与新中国的成立联系到一起,但是,实际上这两个特征却是北京由来已久的——当其成为封建帝国的都城之日开始便已经具备,并且从未消失。本课程的初衷就是考察政治和仪式这两种力量如何作用于都城北京——影响建造环境的产生和使用,左右人们对城市的表述和理解。以往,对建成环境研究的对象多是环境中的物质客体,例如建筑物,但由于本课程的研究内容包含了更多的非物质因素,因此采用了不同的方式,即尝试通过历史图像(明代绘画)理解建成环境(明代都城北京)的构成和组织。具体而言,就是以古代绘画作为研究对象,借助图像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,将具体的历史信息带入建成环境,以便在更广泛的关联域(context)中对历史城市进行讨论。

 

图像是一种叙事方式,建筑物、植物、器物等物质因素,以及特定的时间、人物的身份、性格等非物质因素,在图像中被重新组织和分配,并被投射到虚构的平面,这是艺术家(作者)对现实的主动改写,并且带有其所属时代独特的图式。图像的特殊力量暗示了一个窥视过去的线索和角度,能够帮助我们挣脱和改变固有的感性秩序,纠正那些认识古代建成环境时可能产生的偏执,例如对即兴的、变幻和演绎等意义的忽视。同时,从某种角度来说,图像生产与我们所面对的设计工作类似,是对现实中各种因素——显性的或隐性的——敏感的捕捉,对现实中复杂因素的组织和改写,由此生成过去与未来的融合。

 

本课程是一个在图像、文字和物质环境之间不断转换的研究过程,目的是训练学生:1.图像解读和分析的能力;2.信息收集和描述的能力;3.建成环境复杂因素的识别能力;4.图像分析与空间阐释和转译的能力。本次课程的课题展开需要建立在图像解读和文献阅读的基础上,因此分为两个阶段:第一阶段是针对研究对象的材料收集、整理和组织(包括图纸和文献),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针对研究对象的描述和分析;第二阶段的任务是将第一阶段的成果进行阐释和改写,即使用新的图像重新再现对所关注问题的研究,最终完成课题。


二、课程设计


1.内容和对象

课程设定的具体研究对象是四幅明代绘画作品,图像案例的选择是基于课程所预设的讨论问题。

第一,以图像叙述的事件和主要人物(皇帝和官员)为线索,考察建成环境在使用中所呈现的状态,讨论建成环境生产的策略问题。第二,以图像中重要的建成环境(建筑物、空间)为线索,考察都城的基本构成和政治功能,讨论都城(北京)生成的文化意识形态与社会根源问题。

第三,以图像对现实改写的策略和方法为线索,讨论图像所属时代的人对都城北京的表述和理解,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记忆或期望。课程选择的四件绘画作品的内容,均为发生在都城北京的带有政治性和仪式性的事件:(1)《宪宗元宵行乐图》(长卷),表现明宪宗皇帝的元宵节生活;(2)《出警入跸图》(长卷),明神宗皇帝谒陵出游的场景;(3)《皇都积胜图》(长卷),对都城北京的完整描绘(图中明代北京棋盘街的市井活动为课程的主要研究范围);(4)《徐显卿宦迹图》(册页),反映万历年间官员徐显卿的政治生涯。四幅作品的组织方式各有特点:《宪宗元宵行乐图》由不同的场景组成;《皇都积胜图》的描述结构基于现实空间;《出警入跸图》则带有更强的连续性,是皇帝整个的仪仗卤簿;《徐显卿宦迹图》不同于其他三幅长卷,26幅单独图面构成了一个完整叙事。无论长卷还是册页,都是将角色、时间和场所等捆绑在一个情节框架中的传统图像叙事模式,并由此产生与现实的对抗和张力,为课程提供了研究的切入点。

 

2.具体方法

课程提供了三个具体的研究手段和策略,以帮助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开展研究。这些研究策略是图像学和建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与叠加:映射(Mapping);代码和符号(Code and Notation);场景和瞬间(Scene and Moment)。


  • 策略1:映射


这个策略的方法是将图像投射到真实环境,观察真实世界(物质环境、事件的原本状况等)在图像中发生的变形和扭曲。使用北京城市平面图和其他相关地理信息,考察图像中建筑(例如建筑物、城墙等)真实的地理位置、人物行为的流线,以及事件的时间序列等,进而将原始图像改写为设计图像,以再现当时城市格局中的皇权信息,以及权力意志的关系。在这个策略中,每组同学需要根据各自研究对象的特点,对图像中所反映的真实(物质)环境进行分析,并选择所要使用的图纸,例如地形图、建筑平面图、立面图等。这个研究既包括整体,也包括对一个完整片断的研究。研究的重点是图像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差异,并思考和呈现在图像生产过程中如何对真实世界进行了重构。

 

  • 策略2:代码和符号


该策略强调在关注建筑客体的时候,通过引入时间和经验,加入新的符号体系,从而干扰对图像的正常解读。可以从图像的空间语言入手,例如围合、开放性和视点等,也可以从人物的活动和行为入手,或者以图像中的事件为线索,对图像进行片段的、解码的分析,重新甄别并组织图像中的秩序、等级、序列等关系,仪式、游戏、买卖等活动,建筑样式、服饰色彩和装饰等形象,并以图解的形式再现明代都城图景中的这些隐性因素。这个策略的重点是对图像元素的选择、整理和分类,以及对影响元素之间关系的潜在可能的分析。此外还强调具体化,例如使用尺寸、比例等这些专业手段,最后的结果是对图像的一种抽象表达,而不是直接的描述。


  • 策略3:场景和瞬间


这一策略是抽取图像中某个具体的场景或瞬间,建立一个新的抽象平台,同时在文学、电影作品中寻找同质的场景或瞬间(结构的或形式的),将其纳入这个平台中,构建出新的关系。这个策略需要更广泛的材料准备,以及对图像更为游戏的、感官的或精神的理解。如果策略1是一种水平关系的、平面状态的研究,而策略2是散点状的、网状的文化现象研究,策略3就是由某一个事件或空间节点为原点,研究纵向的历史发展脉络,将某个节点的历史变迁展现出来。



三、课程成果 


(请点击查看大图)


  • 策略1案例:


例1-《图像与路线对应分析总图》

例1-《图像与皇城空间对应分析图》

例1-《西山空间、路线分析图》


例1:《出警入跸图》策略1组

学生:郭珮珊、尹蘋、董姝涵、彭柯蜜


本图所展示的是关于整个《出警入跸图》画卷中呈现的地理时空要素的宏观总结,再现的是明神宗谒陵的全过程。该分析图基于图像提供的地理空间信息,图像的起始两端向我们提示了路线的延伸及省略部分;建筑物作为提示性的因素出现在远景的部分;画面的主体是皇帝的仪仗队伍。从解读图像入手,结合文献阅读,我们首先分析皇帝谒陵的流程、路线和时间信息,并将这些信息反映在一个以地图为基础的图纸中,呈现出图像与真实时空的关系。(学生总结)


例2-《徐显卿供职官衙与皇城的位置及时间关系分析图》


例2:《徐显卿宦迹图》策略1组

学生:王锐、阮煦栋、黄傲、万之源


本图表现一位官宦的仕途生平,在北京城的范围内,从底层小吏到高层官员,其供职的空间也围绕着皇城由远及近,最后进入皇城伴君为官。学生们将徐显卿为官的场所与皇城的位置关系和时间线索逐一标示,形成一个空间位置的地图,并观察建筑形态和制式变化,从而了解传统北京城的建筑与权力格局的关系。(教师点评)


  •  策略2案例:



例1-《卤簿符号分析图》

例1-《卤簿符号分析图》(原分析图共有5张)


例1:《出警入跸图》策略2组

学生:于梦淼、童靖茹、伍晓媛


《出警入跸图》并没有明显的场景段落的划分,占据画面绝大部分的皇帝仪仗队伍呈现出相对连续的状态。图像主体的背景既不是城市,也不是明代陵墓群,而是一个抽象的郊外场景。研究中,我们将画面中使用的空间符号剥离,以重现其他符号在图像中的意义,从而挖掘不经意元素对图像空间以及文化隐喻的重要性作用。符号选取范围为《出警图》中的卤簿,将图像中围绕皇帝所构成的元素展开,并针对卤簿仪仗人员的平面位置关系、仪仗器具的立面节奏以及图像中主要的色彩这三个部分,对画面进行分段研究,最后用行动图像阐释了《出警图》中皇帝仪仗所传递的内在秩序与权力结构,以及“皇帝身体延伸”的隐喻。(学生总结)

 

例2-《图像环境元素分析图》

例2-《图像环境元素分析图》

例2-《图像环境元素分析图》


例2:《宪宗元宵行乐图》策略2组

学生:陈捷、郭珊


《宪宗元宵行乐图》的画面用了错位的时空演绎法,分别将明宪宗与三个不同时间段的活动状态置入一个画面中,这使得画面的时间与空间界限变得含糊不定,十分具有不确定性。而我们在接下来的研究中,是将这种不确定性放大,从而制造更多的可能。分为三个步骤:第一步,将画面中几个重要的元素进行抽取和分析;第二步,以皇帝作为主体将图像进行分段,并提取建筑空间符号;第三步,选择特定的空间符号,演绎出更多的空间可能。(学生总结)

 

例3-《空间与事件分析图》

例3-《空间与事件分析图》(原分析图共有4张)


例3:《徐显卿宦迹图》策略2组

学生:初璟然、高晴月、于景


本组学生将徐显卿一生为官所经历的场所分类,以从事教学活动、管理活动、伴君活动为基础,对每一幅图像进行解码,呈现空间和院落关系、人物的位置和等级关系、树木和器物的文化属性关系等,并将传统图像构图还原成设计学意义的空间轴测图,较为清晰地展现人物与空间、器物的社会关联。(教师点评)

 

例4-《棋盘街符号分析图》


例4:《皇都积胜图》策略2组

学生:王琰、王馨仪


学生们将图像中的信息以符号的结构分层,分为建筑符号体系、市民符号体系、景物符号体系、围合建筑符号体系,通过层层解码,观察空间、人、物体的多位关系,以及它们与权力空间下的皇城的位置关系。这时,图像具备的已经不是原来的意义,它被转译成城市空间格局批判的基础框架。学生们在其中寻找自己关注的信息,或关心“人”(买卖行为、交往行为、位置关系),或关心“物”(物件与器具、构件与房屋、植物与街道、牌坊与围栏),在这些具体的人和物交织的图景中,权力和等级的因素显现出来,空间形成的潜在动力跃然眼前。(教师点评)


  •  策略3案例:


《瓮城的历史变迁分析图》

《瓮城的历史变迁分析图》(原分析图共有4张)


《皇都积胜图》策略3组

学生:周瀚翔、石慧姣


本组同学选取图像中的重点区域——瓮城作为研究对象,以本图所表现的时间点为原点,以纵向的时间轴为线索,上至最早建瓮城,下至建国后的瓮城改建,考察瓮城的形态、格局、样式、细节在政治格局变化下的不同状态。同时,学生们还深入建造技术,以及外来文化影响等细节层面。(教师点评)

 

结论

建成环境的意义生成是城市规划学、建筑学和设计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。目前,国内的研究多是针对物质客体对象的研究,研究成果也多集中在建筑技术领域。本课程是一个将建成环境与历史研究、图像研究相结合的尝试,是一次对中国古代城市具体化研究的实验。我们期望通过图像,在具体语境下展开对城市、建筑问题的讨论。本次研究选择院体绘画作为出发点,观察和分析皇城的空间脉络,考察帝王、官宦和城市居民在这座有特定权力和政治意义的“城”中的隐形结构和关系,以及真实的人和虚拟的“人”(代表权力巅峰的位置)的有趣关联——物理的围合与社会的区隔交织展现。“空间”在这种情景下是“虚实”同体的存在,而这正是研究所关注的跨越物质边界的空间的意义。

 

本次研究仅仅是一次尝试,针对的是一种特殊的空间类型(都城),沿着已经积累的微薄经验,还可以展开研究,深入市民、市井、民间,从较为全面的视角观察中国传统社会空间格局的形成体系,从而为当代社会条件下观察和建构复合的、真实的、有别于西方语境的空间关系提供基础养分。

 

对于学生而言,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。学生在工作方法、认识视野、图像技巧、叙事逻辑等方面均得到有效的训练。最为关键的是,本次课程为学生们开启了一扇充满机会和资源的认识之门,引导学生看到了传统图像信息与当下教学和知识体系的接口,为进一步建立基于自身文化体系的、独立的判断框架打下了基础。


•••


 优秀论文推荐语:

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、能力和价值三个层面。在能力和价值层面上,如何在本科教学中向学生传授设计研究方法,规范工作流程,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,训练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,思考设计与人、文化、社会的非物质关系,是近年来国内设计教育的讨论热点,也是实践难点。梁雯、崔笑声老师的这门课程以图像学为切入点,以明代绘画为研究对象,在图像、文字和物质环境之间不断转换的研究过程中,综合训练学生分析图像、描述信息、环境识别与空间阐释转译等多项能力。课程的理论基础扎实,课题意识明确,教师将个人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很好地结合,在教案设计、教学方法上的探索尝试难得且富有成效,十分具有启示意义。(《教学档案》栏目主持 王小茉)


来源:《装饰》杂志2016年第4期,原文《出入:明代北京城市空间的图像学分析》,作者:梁雯、崔笑声。本文系《装饰》杂志2016年度优秀投稿论文。

本期编辑:某个远方


《装饰》杂志欢迎您的来稿

E-mail:zhuangshi689@263.net  
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   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

电话:010-62798189  010-62798878

邮编:100084

官网:http://www.izhsh.com.cn

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

在微信中回复“投稿”即可获得投稿须知

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